close

很疑惑,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這麼做?


       網路上開砲的人很多,但是誰都不知道誰懂多少,有人看一篇新聞就罵一篇,內容來來去去也是那幾個字,看到敘利亞埃及利比亞就罵美國,金融危機就是罵華爾街跟資本主義,MAKIYO就說媒體嗜血、最近又看到一則很好笑的產業新聞,繼DRAM業之後面板業也快撐不下去了,電子業原來搞了10年的兩兆雙星賺到後來是一場空,面對整碗都快要被韓國人捧去的慘況,砲友們(網路上嘴砲的網友)跳出來說要救要救,就連跟政府有淵源的學者跟高官似乎也真的想撩下去救,但是我想問那些人要怎麼救之前,我想搞清楚你們是想要救什麼?是真的想要救台灣的電子業,還是只是想救台灣現在的生產模式?如果是前者,或許還值得一試,但如是後者,那只會變成一個砸不完的錢坑而已,台灣DRAM業走到今日原因大家都心照不宣,大家都知道但是沒人敢成為那掀開尿桶的第一個人,沒技術基礎、低毛利生產、想辦法擴大產能壓低成本、與技術先進者合作爭取授權製造等等伎倆,先等別人做成功我們再切入,這些統稱「老二哲學」的思想之前大行其道,當然現在2012年回頭去看是很笑話的,但是有經歷過當時的我們就知道,那時候台灣人對這套經營法則默不拍手稱是,甚至奉為台灣電子業的圭臬,如果有人當時質疑這套法則,懷疑沒有自我品牌價值的產業究竟可以支撐多久,簡直就是腦袋壞去、飯後笑料,以「量」制「價」的觀念在那個時候被根深蒂固般的深值在台灣人的腦海,有如詛咒一樣的在台灣人的經營模式裡,甚至犧牲掉獲利也要保持著「量」與「價」的優勢,但這就產生了一個最讓人弔詭的台灣獨特問題:產生出沒有獲利能力的企業,人家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,賠錢的生意沒人做,有的,這句話放諸四海皆準,唯獨遇到台灣電子產業會破功,這也是另類的台灣之光。


      企業不是慈善事業,企業最重要的能力:就是能否獲利,而能否獲利很重要的一部份來自企業自己的競爭力,過去,台灣人只要有錢的,都可以去買DRAM產業的設備,投資機器自己開電子晶片工廠賺錢,但是光有機器沒有用,還要有技術,所以台灣人很聰明的就去跟國外找技術,說服國外廠商授權專利委託台灣生產,過去這套模式可行,是因為那時候電子產業剛剛發現原來世界的PC需求是這麼的大,全球產能剛好過低,大家是否還記得?以前一條256MB的記憶體要價多少錢?我記得我剛接觸電腦的時候一條記憶體16MB算中階,一台電腦128MB的記憶體就已經是工作站等級了,那時候的記憶體之貴,矽晶片毛利之高,那時候的電子產業是一個真正有毛利,真正有獲利能力的一個新興產業,而且那時候記憶體多半是日本製、新加坡製或馬來西亞製,根本就還沒有什麼台灣製,台灣電子業的崛起大爆發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,「電子新貴」這個名詞也在那時候出現,台灣靠著低價搶單借技術的方式走闖江湖殺出了一片天,但是台灣的成功是把晶片價格壓至極低的方法才奏效的,所以你現在才可以用超低的價格買到電腦,用超低的價格買到一條就8GB的記憶體,用低的不像話的價格買到以前要價快10萬的筆電,因為台灣人的「努力」讓全世界的人都有超級便宜的電腦可以用,看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:「是台灣人自己把晶片市場給搞臭了」,然後還有人大書特書,說把電腦的價格普及是台灣人的功勞這種腦袋有洞的說法,好吧如果說寧願自己不要獲利也要把電腦的價格壓低,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享用這種高科技產品---是台灣電子企業的宗旨的話,那我也認了,畢竟一個以獲利為宗旨的企業敢這麼定,那他的氣度一定是接近慈濟了,既然是打著救世的企業宗旨生產電腦那我也不好意思說什麼,但是偏偏誰也知道不是這樣,台灣人自己把晶片的毛利壓低,低到歐美都不想做,然後把晶片的市場搞臭,誰也賺不到錢,如果是一兩家公司這樣就算了,問題是整個產業都喪失了獲利能力,這到底是電子業的問題還是生產模式的問題?這是兩個不能其美的選擇,你要救台灣的電子業,你就要放棄台灣目前的這種生產模式,你如果要救台灣目前的生產模式繼續走下去,就等於要放棄台灣未來的電子產業,因為這種電子產業是沒有競爭力的,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獲利的能力,你要怎麼期望一個沒有自己技術基礎、沒有研發、沒有創新的公司如何獲利?這會變成砸不完的錢坑,政府拿錢出來救這些本來會倒閉的企業,然後把這些企業的員工變相變成公務員在養,只因為不能讓他們倒,所以只能用各種計畫救助紓困,但實際上去國際競爭會輸的一敗塗地,這簡直是台灣電子業最大的噩夢,但是很遺憾的似乎政府要朝這方面走去,只因為「不能輸韓國人」這種氛圍在台灣,但是救也要救的有回報,真的無獲利可能的,老實講就真的放他倒吧,台灣沒有什麼「大到不能倒」的公司存在,我就不信為何我們一定要奇美電? 為何我們一定要聯發科?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鴻海?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茂德、力晶? 鴻海奇美這些公司以前根本做的產業跟電腦無關的,鴻海以前是做電視機相關的,奇美以前是做塑膠的,聯發科更是1997年才出現的,為什麼他們現在做了電腦就忽然變成不能倒了?茂德跟力晶有一陣子也在新聞上曝光率很高,在政府之前要成立TMC聞名一時,但是問題還是存在,結合幾家沒有自我技術的公司,又如何?結合了之後自我技術就會自己跑出來?真好笑,單純的整合根本就沒有意義!因為需要被整合的公司都是需要被淘汰的公司,那是自由市場自然的機制,能獲利的公司就生存,不能獲利的公司就死亡,台灣電子產業若真要重新站起,最需要就是政府不要插手,無法生存的就淘汰,市場的手自然會調整DRAM的價格,剩下來的幾家會讓晶片市場重新成為真正有獲利的有效產業,而那些公司就會受到自由市場的獎勵:准許活下去,這才是一個健康的電子產業,現在政府要救助他們,這等於是變相的懲罰那些成功企業、懲罰那些有競爭力的公司,那些科技大廠倒了,看帳目上好像會多出很多失業人口,但是那些失業人口真的就會終其一生都無所事事?沒有其他公司會去吸收他們釋出的資源?一些小型的,有野心的小科技公司難道不會趁機爭取他們需要的人才,吸收資源然後擴張?一些小科技公司被這些大科技公司打壓,他們可是很想擴張卻苦無機會,政府救助他們等於是擋了他們擴張的路,讓一堆殭屍企業繼續在世上吸取還存活的企業鮮血,政府並不會解決問題,政府正是問題之所在---美國雷根總統講過的話台灣人還是有聽沒有懂。


       大約25歲以上的人會還記得小時候台灣人有瘋過一陣子保齡球,那時候全台灣的保齡球館大概比當時的7-11還要多,那時後台灣人似乎是剛接觸到保齡球這項運動,整個蔚為風潮,後來球館越蓋越多,削價競爭,風潮過後一間一間的倒,沒有獲利能力的球館紛紛關閉,剩下來到現在的都是有競爭力與獲利能力的保齡球館,無法獲利的都成為歷史的塵埃,如果當時的政府說保齡球館很多支撐台灣一部份的就業人口,所以要紓困經營不善的保齡球館,你會不會覺得很蠢?如果政府說要紓困經營不善的遊樂園你會不會覺得很蠢?如果政府說要紓困葡式蛋塔店你會不會覺得很蠢?要紓困網咖蠢不蠢?同樣都是一窩蜂開起來的,為什麼會覺得救助電子業就不蠢? 


       自由市場,供需平衡優勝劣汰,剩下來的可以自己活下去,就這麼簡單,全都要政府補助,那我看我們也不用搞什麼資本主義了,我們跟對岸一樣玩共產就好了,大家都靠政府補助,大夥兒都來當公務員,大家說好不好啊?

 


本人部落格,雖屬拙作,但要轉載請務必告知,並附上原本這裡網址,感謝配合


 

arrow
arrow

    ffffffffff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